您现在的位置: 麻油 > 麻油功效 > 正文 > 正文

食在福建一口闽味解千愁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17 10:09:30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58927.html

//01

“福州的食品,向来很为外省人所赏识”,这是郁达夫在《饮食男女在福州》写下的第一句。

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知道“八大菜系”的说法,但有印象的只有粤菜、川菜、淮扬菜,再问的话,勉勉强强能挤出鲁菜和湘菜,闽菜是无论如何也占据不了哪怕一个脑细胞的。

直到亲去福建,一路逛吃,回来后逢人便安利,

第一句是:

福建太好吃了!

第二句是是:

福建太便宜了!

郁达夫真有先见之明,

我也是外省人,我也很赏识福建的食品。

//02姜母鸭

我知道的第一道闽菜是姜母鸭。10年前,恰逢台剧最后的荣光,在某部剧中偶然听到这道菜,略有些奇怪的名字令我印象深刻。

姜母鸭是什么?

姜+母鸭=有姜的母鸭汤?

姜母+鸭=放姜母的烧鸭?

菜的名称来自闽南语,“母”是形容词,表示“老”,姜母就是老姜,闽南人笃信老姜能驱寒祛湿、舒筋畅脉——不禁感叹食补文化源远流长啊。

美食作家焦桐说,台湾曾有个迷信说法:女子不能吃姜母鸭,否则皮肤毛孔会变得像鸭皮一样粗大;并且调侃说这一定是贪婪小气只想吃独食的男人杜撰出来的。不过,为了增强姜母鸭的“食补”功效,闽南确实喜欢在姜母鸭中放鸭佛(鸭蛋蛋)。

除了姜母,另一味重点是鸭。一定要选用红面番鸭,其他鸭子不是油脂太多就是肉质太软,唯有正当青年的红面番鸭,体型匀称、肉质丰厚、久耐炖煮,浸在米酒和黑麻油炖出的醇厚汤汁中,越煮越香。

//厦门街边小吃店的姜母鸭

好吃的姜母鸭店是不需要招牌的。

在厦门时,我住在思明路上,距离中山路步行街很近,老街两侧有许多老旧的小店,招牌歪歪扭扭斑驳掉色。这家小吃店就在这一片旧街中。

当时因为肚子饿,小吃店近在眼前,就直接进了。这次误打误撞,让我吃到了自认为最好吃姜母鸭。

50元半只鸭,另付3元加一份花菜。我走下台阶坐进店里。老板熟练地把煮好的鸭子劈开、剁成小块,放进早就铺好姜片的砂锅中,淋黑麻油,翻炒,浇米酒。

等待的时候,一群年轻人来小店买姜母鸭,说要寄给远方的朋友。老板娘絮絮叨叨地说,现在有真空包装能快递了,以前只能自己亲手送过去,多不方便。

让一群年轻人专程捎给朋友的味道,果然是特别的。油香四溢,鸭子酥软不柴,肉质厚实,肉食动物的大满足。老姜辛辣的味道在酱香的包裹下不那么呛人,又比传统浓油赤酱的红烧做法多了更丰富的底味。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去查了地图,却找不到当年的小店了,可惜我连它的名字都没记住。

//左:北京三里屯闽南风味小吃店厚鲤甲赫的姜母鸭

来自大众点评商户评论页,评论id:特约美食评论员

(我吃的时候其他菜都拍了,就忘了拍这一个)

//右:南靖县塔下村,小溪边的红面番鸭

//小管(小管枪乌贼)是闽南常见的小海鲜

五香卷,豆腐皮裹猪肉馅油炸,也是福建的古早味

青普塔下行馆

//03佛跳墙

托B站的福,佛跳墙在年红遍全网,不在镜头前吃一次佛跳墙都不算个称职的up主。

“闽菜之王”绝非浪得虚名。

关于佛跳墙的起源,传说很多,比较靠谱是这个:清道光年间,福州官钱局的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席间有道功夫菜,用鸡、鸭、羊肘、猪蹄、排骨、鸽蛋等文火慢煨,上桌时浓香扑鼻。官员说此菜取“吉祥如意、福寿双全”的彩头,名为“福寿全”。周莲食毕赞不绝口,回家后命府里的厨师郑春发依法仿制。

这位名叫郑春发的厨师就是当今闽菜的奠基人。他减少了肉类品种,增加了海鲜,使其更加鲜美可口。后来,郑春发离开布政使衙门,到福州东街上开了一家名为“三友斋”的饭店(今福州“聚春园“的前身),福寿全成为镇馆之菜。一次文人宴,郑春发端上这道菜,文人们品尝后交口称赞,席间有人即兴赋诗:“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佛跳墙”之名就这样传了下来。

台省文化学者林文月则比较认同另一个字面意义上“佛跳墙”的故事:传说古时有个乞儿,蹲在佛寺墙角,将从富人家讨来的残羹冷炙烩成一锅,香味飘开,竟引得寺里的和尚垂涎欲滴,翻墙前来索食,是为“佛”跳墙。林文月认为乞丐烩煮一锅的做法正是佛跳墙的烹饪要诀所在:将山珍海味分别烹煮成熟再汇聚一锅蒸煮,会比将新鲜食材烩于一锅更有风味。

分别烹饪,再一锅烩煮,考究的用料、繁复的工序,正是佛跳墙的精髓。鱼翅、海参先泡发,排骨、芋头先油炸,蹄筋、猪肚先烧卤……层层码在绍兴酒坛内,浇入老母鸡汤和绍兴黄酒至约九分满,盖好盖子,用荷叶封住坛口,隔水蒸煮文火煨制,接下来就交给时间了。

有别于姜母鸭“姜母、番鸭、米酒、黑麻油”的大道至简,集山珍海味于一坛的佛跳墙,是中式文化“丰饶圆满”的具象呈现。多种名贵食材摒弃自己独特的风味,融合在一起,像一曲交响乐,各自辉煌又相得益彰。

//在福州吃到的一人份佛跳墙

我在福州时,早上爬曾巩的乌山,下午逛冰心的旧居,很是忙碌,走完三坊七巷已是傍晚,腹内空空,就随便去了街边一家连锁闽菜饭店。

一人份佛跳墙只要48元。精致的(工业化流水线)瓷瓮上坐着一个大肚佛,正应了菜名,打开瓮盖,第一眼就是个大鲍鱼,下面是密密实实的蹄筋、海参、排骨……果然是一人份,每样食材只有一个。但是,这个价钱,这个品质,仍然让习惯了江浙沪精致风“盘子很大菜很少”的我无比震惊。

这么便宜,饭店怎么挣钱?随后我便用“靠海吃海,福建海鲜肯定便宜”安慰自己别再替别人瞎操心。之后不久,当7元一份的麻婆豆腐和16元一份的荔枝肉端上来时,我已经可以淡定地接受闽地就是这么热情实在的事实了。

很遗憾,当时我吃完就走,也没有记下这家店的名字,算是留个念想吧,提醒自己一定要再去一次福建。现在旅行时会特别注意,遇到好吃的店要记下名字了。

//经典闽菜荔枝肉,南方都有出名的水果肉菜

比如福建的荔枝肉和广东的菠萝咕咾肉

//蛤蜊面线,面线也是闽南特有的“面条”

青普塔下行馆

//04酱油水

坐上餐桌之前,我从未听说过“酱油水”。

在厦门的一个夜晚,我慕名去了微博鉴鱼名家开水哥推荐的海鲜饭店上青本港海鲜。

服务员问想吃什么,我说想吃鱼。

她接着问要什么做法,我问本地都有什么做法?

她列了四五种,我只抓住了“酱油水”这个生疏的词汇,那么,就是它了。

酱油水烧鱼,端上来时看着和普通的红烧鱼没什么区别,甫一下箸就知不同——它是甜的。

酱油水的甜,和沪上的甜不一样。上海菜爱甜,甜味可以盖过咸味,而酱油水的甜是不喧宾夺主的,倒是和日式味啉的滋味有一丝丝相像。

这咸中带甜的奇妙味道来自糖、水、酱油三者的微妙比例。海鱼含水量少,水可以多放点;虾蟹含水量多,酱油的比例就要提高;小管、蛏子之类的软体动物稍微加热就会出水,可以不用放水。除此之外,只有热锅的猪油、爆香的姜蒜和提鲜的菜脯(萝卜干),酱油水是一种极致简单极致自然的风味。

//上青本港海鲜的黄翅鱼酱油水,88元一斤

《风味人间》第五集中提到了厦门酱油水的做法

//吃淡水鱼长大的我,在隔壁桌的鱼身上

第一次见到硬骨鱼牙齿实物

第一味是海鲜的鲜甜本味。清代薛起凤编纂的《鹭江志》称:“海利所出,日可得数十斤,鱼虾之属,此为最美。”上清水产,鲜美断魂。“上清”是厦门本地叫法,形容刚打捞上岸的新鲜劲儿。为求这第一口的鲜美,人们恨不得守在渔港的码头支个灶。本地渔船现捕,本地饭店现烧,不需复杂的烹饪技艺,烧什么都会好吃。

第二味是酱油的醇厚鲜味。酱油始自汉代,将豆麦(常见的有黄豆、黑豆、小麦)煮熟,拌着曲菌成酱醅,在阳光暴晒下,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植物种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释放出鲜味物质。无需外物参与,天然熟成,鲜味自成。

无论身在哪里,酱油似乎是华人饮食的本味之一,维系华人文化的集体记忆。就算我是第一次吃酱油水,因为有熟悉的酱油存在,完全不觉得口味奇怪,便欣然接受了。

而糖的加入则是锦上添花。糖在一定温度下能够与氨基酸(蛋白质)结合,生成一种富有香味的棕黑色大分子物质,它能赋予食物诱人的风味和色泽,这就是年法国化学家美拉德(L.C.Maillard)发现的“美拉德反应”。它是所有红烧系列都要加一勺糖的缘由,也是我们忘不了烧烤的“罪魁祸首”。

//上青本港海鲜的鲜鱼,供食客现场挑选

那一顿是属于市井美味的,我还吃了闽南名小吃蚵仔煎,饱满的蚝肉铺满了平底煎锅,撑到吃不下,闽南便宜大碗仿佛不要钱的印象算是坐实了。

//蚝气冲天的蚵仔煎,49元一份

//厚鲤甲赫的闽南市井美食

//左:沙茶面,右:螺蛳

//05

美食哪里都有,福建的格外不同。

吃闽菜,停留舌尖的不只是大地的精华、时间的浓缩,更多的还有东海的浪涌、武夷山的晨露。它的风味浓烈鲜明,是这片土地上土壤、气候、降水、光照、洋流等等一切因素的总和。

在同样盛产美食的法国,有一个单词「terroir」,人们常常将它译作「风土」,它是天(气候)、地(土地)、人(工艺)的特殊馈赠。

福建,就是这样的一片terroir,

让我永远期待着下次再来。

//厦门海景,左为鼓浪屿,右为厦门本岛

-fin-

讲完了三道我很爱的硬菜。

上一站,南靖,

土楼是客家人安居乐业的理想。

下一站,泉州。

聊聊闽南文化的魂。

Tobecontinued.

Reference:

[1]郁达夫.饮食男女在福州..

[2]焦桐.台湾小吃全书.译林出版社..

[3]林文月.饮膳札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风味人间.epi5江湖夜雨..

[5]叶清.厦门地理环境的变迁——从地图看厦门岛的沧桑巨变.厦门科技..

[6]祁岩龙,冯怀章,于洋etal.美拉德反应研究进展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食品工业..

文图//Y女士

摄影//Y女士

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前文回顾

「入闽②

南靖土楼:安居乐业的终极理想」

「入闽①

厦门: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有奇思的Y女士

??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youa.com/mygx/6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麻油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