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播出的《中餐厅4》大家看了吗?
除了什么赵丽颖穿搭等微博热词,最令我们高兴地还是黄晓明店长依然活跃。还记得去年火出圈的“明学”吗。指的是黄晓明在《中餐厅3》里的霸道总裁式语录,代表名句有: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连朱广权在CCTV上正儿八经地报新闻,也猝不及防地说了一句“智能卡车的厉害,不光我觉得,还要你觉得”。
后来康辉也玩了一次
来中餐厅吃的是“文化盛宴”
不过你要是真的觉得《中餐厅》火遍海外只是因为段子的话那就真的大错特错了。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有令人垂涎的山珍,也有令人回肠的美味。来自五湖四海的食材和调味品无时无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说到中国,在吃货的世界里大概就是:真好吃。
所以这一文化类综艺也是很好的抓住了中华美食这一中国文化在外国人眼中的闪亮名片去进行文化传播,让世界知道,中国不只有北京烤鸭和宫保鸡丁。
(图源网络)
中国的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这八大菜系,不说在节目里一应俱全,也是展现的相当丰富了。
虽然都不是专业大厨,但明星们也尽力把祖国各地的特色美食都展现在了观众眼前。
王俊凯的川菜——水煮肉片
赵薇的粤菜——麻油沙姜鸡
苏有朋的台湾特色小吃——盐酥鸡
舒淇做的豆豉鳕鱼
不只有各地的家常菜,节庆文化美食也榜上有名。
赠送中国传统食品粽子,科普粽子的来历
外国友人在享受中国美食的同时还知道了中国“孝”的理念,学会了使用筷子的方法,好好的感受了一把中华美食中蕴含的精神文化。
这个小朋友的评价也是非常有趣了——一开始:不大想吃;吃完后:怎么不给我多留点。嗯,真香哈哈哈。
除了美食,这档文化综艺里的文化符号还有太多。在餐桌上摆放着的川剧变脸玩偶,餐厅墙壁上写着的古诗句“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又或是墙壁旁边安置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台。
这些随处可见的细节都不失为中国形象的良好展示样本。秦海璐在招待陶尔米纳市长和原餐厅老板的晚宴上,唱起了中国经典京剧《贵妃醉酒》。一道菜一种味道,一个故事一个民族。文化综艺像一本百科全书,每一页都书写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从百家讲坛到“百家争流”
《中餐厅》是典型的文化与综艺的“联姻成功”,而要说起这种成功,央视十台的百家讲坛功不可没。
00年,央视百家讲坛开播。在收视率徘徊不前、几近被淘汰的情况下,年栏目重新定位,选题以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为主,在两年后成为央视的一个奇迹。
一个在「绝对睡眠时间」播出的节目,收视率曾经连续三个季度在央视十套综合排名第一,CCTV网上点击率第一;
讲稿书《易中天品三国》发行30万册。
影响所及,人人读经,全民说史。
一个人,一张讲台,没有主持人,没有话题,就是讲故事,形式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成绩优异到不能再优异。
百家讲坛表现出的公众对传统文史的热情,甚至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其主讲人阎崇年、易中天、王立群等人,纷纷从此成名,乃至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
你知道武则天的真实人生吗?
你确实读过三国吗?
那些我们既陌生又熟悉的中国传统历史故事都一个一个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与百家讲坛同时出现的,是余秋雨的赞颂传统的文化美文、曾国藩胡雪岩的处世之道、三国水浒老庄易经中的经营智慧等等。
在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和国际化势头下感到焦虑迷茫的社会各界,纷纷到国学中寻求抚平焦虑的答案。
文化不有趣,怎么传下去
文化综艺,顾名思义,是文化和综艺相结合的结果。
这对我们现代每天追综艺的人来看当然是可接受的,但是其实细想,“娱乐至上”的综艺与“站在神坛”的文化,彼此之间还是有点距离的。
所以总有人不太能接受这样的结合,并且以百家讲坛之后的大段文化类综艺空档来证明这种结合的“不和谐”。
但我们的文化本来就不应该只有顶端。
只有顶端那不是断层了吗?没有基础没有中间部分,你站在上面的人怎么下来?
一个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不止于高处不胜寒,也应该让文化走下神坛。
文化在哪?在高高的戏台上还是在晦涩的古文里?文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那些我们开始只想看个乐儿的综艺里。
文化的处境其实没那么艰难,传承文化也没那么痛苦,一切问题都在于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太高了。
如果你把传承文化定义为青灯古佛,投入一生去皓首穷经,那确实很难。
但如果我看看综艺,同样可以接触到那些看似高深的知识,这个过程其实是很轻松的。
所以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年的易中天能成为“大明星”。
大概就是因为他把高深的历史故事用幽默的语言讲得简单易懂,走出象牙塔做了个合格的文化传承者。
"曹操身材短小,估计也就和我差不多吧。跟米84的诸葛亮比起来,只能算是不合格的。”
"那时候江东的老百姓都称孙策为"孙郎",称周瑜为"周郎"。郎,就是小伙子,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喜欢美媚的,所以孙策和周瑜分别娶到了当时最漂亮的两个女孩子……可以说这时的周瑜是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反正我是很羡慕!"
文化从来不是一个单薄的概念,不是说我一定要读一个古代文学博士,我才配谈文化。
文化本来就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文化的每一层,都在面向不同的受众,最外面也是最浅的那一层,就应该让普通人也能接受,也能觉得有趣。
然后里面兴趣最浓,时间最多,甚至是天赋最高的那批人,再去层层深入,去搞研究做学术。
传承的正确姿势,是先传播,再继承。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印象里那些跟文化完全不沾边的综艺,都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把好手。
陪伴我们多年的《天天向上》你记得吗?你以为它就是个请明星闲聊天的综艺吗?人家的定位可是“礼仪公德性脱口秀节目”。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节目内容中中间穿插着搞笑的短片、短剧讲解中国传统文化。
你以为“望、闻、问、切”只存在于中医吗?其实还存在于陈醋的酿制。
相传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有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率族移居现江苏省镇江的地方。在那里,他们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这种调味浆叫什么名字呢?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酸水叫"醋"。据说,直到今天,镇江恒顺酱醋厂酿制一批醋的期限还是二十一天。
而这些中国文化,是文化综艺可以展现给我们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中华老字号系列”,邀请过瑞蚨祥、同仁堂、鼎泰丰的传承人。
认认真真宣扬中华文化、中国匠心。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文化综艺的成功可以靠语言的有趣,也可以靠节目形式的有趣。
更何况,我们的传统文化本来就是可以非常有趣,也可以很轻松地被大众接受的。
那些没有群众基础的文化都散佚在故纸堆里了,所有能传到今天的传统文化,早就已经证明了自身的生命力。
没生命力的早都变成黄土一抔了。
传统文化的传承根本没那么复杂,需要的也许只是一点点助推,一点点在表现形式上的适应时代。
古人也不光是干巴巴读经讲史的,再怎么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东西,都能从里面找出故事和人物来。
只不过在没有影音科技和互联网的年代,古人用小曲儿和折子戏讲故事,在电影电视诞生之后,我们用电影和电视剧,还有舞台表演和综艺讲故事。
这些形式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只看你往里面注入什么东西。
你注入下三滥,那就是三俗;你注入人文历史,那就是《国家宝藏》。
文化综艺为何能从“清流”变“主流”?
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下的契合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国家宝藏》是一场关于9家博物馆、7件镇馆之宝的恢弘“特展”。
九大博物馆每家会推荐三件国宝,以演绎的方式讲述其“前世今生”,节目展示后交由公众甄选,最终每家选出一件。
最终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场盛大特展,展品即为甄选出的九件国宝。
豆瓣评分9.4分,80%的观众给了5星好评。
一些网友对此节目的评价:
播出仅一周的时间,#cctv国家宝藏#热门话题就有了7.亿阅读量,80.6万讨论量;
并且《国家宝藏》在播出之后,很意外地在B站上火了,全集播放量为30万+,还有4万密集弹幕。
要知道,B站上的用户大多都是95后、00后的年轻人,其中90%的用户是5岁以下。
这样一个文博体裁的节目确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国家宝藏》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节目的年轻化,《国家宝藏》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和年轻人沟通,用年轻人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youa.com/myyf/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