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前一丁麻油麵~」
「家家食出前一丁,有美味有歡笑」
如果是看TVB長大的朋友,可能很多都看過這則廣告。
可愛的卡通形象和洗腦般的廣告台詞,讓人至今仍記得這款廣告產品——出前一丁麻油麵。
香港人的生活節奏快,一碗簡單的即食面既省時又填飽肚子,於是也成了香港文化的一個縮影。
而在不同即食麵品牌中,「出前一丁」可謂是香港即食麵市場的「一哥」。「出前一丁」於年在香港設立營業據點,至今在港出品的口味已經遠超過品牌原在地日本。
很多香港人說,出前一丁是陪伴他們成長的味道。
香港人的情意結
香港人對「出前一丁」的特殊情結,從一些香港影視作品中也可略窺一二。
港片《志明與春嬌》中,楊千嬅飾演的女主角余春嬌,在家隨手煮的便是「出前一丁」。
在另外一部香港人執導的電影《喜歡你》中,主角路晉(金城武飾)外出公幹時在行李箱裝滿了出前一丁麵,不僅如此,他甚至準備了計時器和量杯以準確地烹煮丁麵。
導演許宏宇說,指定用「出前一丁」並非贊助或植入式廣告,而是他及監製陳可辛的情意結,以及香港人的共同回憶。「你去到哪,都可以保證碗丁麵味道一樣。我估所有香港人,個個都食過。麻油味,你明啦!」
「出前一丁」在香港人心目中,並不僅是一款即食品,還是一種情感符號。
「出前一丁」怎麼來到香港的?
即食麵是日籍台灣人安藤百福發明的產品。他參考天婦羅的製作方法,利用油炸的乾燥效果製出即食麵雛形。
年安藤成立的「日清食品」首次推出名為「雞湯拉麵」的即食麵,此麵大受歡迎後,日清公司進一步改良配方,在年推出了現在廣為人知的「出前一丁」,「出前一丁」在日語中的意思為「速遞一份」。
而香港的即食麵實際上最先由香港企業家周文軒創立的永南食品於年從日本引進,引入生產的本土即食麵叫作「公仔麵」。
在後來的競爭中,日清公司以高價收購了永南食品,從此公仔麵和出前一丁便合為一家。
出前一丁的衍生菜式
有些香港茶餐廳的套餐裡的麵可以自主選擇,一般如果選公仔麵的話,用的主要是本土的公仔麵,但如果想選用出前一丁的麵,則通常要多加三到四塊港幣。可見雖然同是即食麵,但出前一丁的地位卻不一樣。
日本綜藝節目所拍攝香港茶餐廳的菜單
為此還衍生出了一個點餐術語叫「轉丁」,也就是將普通公仔麵轉成出前一丁。
除了湯麵之外,茶餐廳的做法還有很多,比如說炒麵,撈麵,用出前一丁的話,則稱之為「撈丁」。
說到「撈丁」,就不得不提一下香港老字號蘭芳園的「撈丁」。
蘭芳園的「撈丁」全名為「蔥油雞扒撈麵」,將煎好的雞扒切好放在煮好撈出的「出前一丁」麵上,再淋上醬油。一口香脆多汁的雞扒加一口爽滑彈牙的「出前一丁」,令人「食過翻尋味」。
這款「撈丁」也因此成了蘭芳園的招牌之一,許多外地的遊客去到香港都會慕名前去試一下這道經典的菜式。
同樣的出前一丁,不一樣的味道
香港人對「食」的執著,讓「出前一丁」也成了一門可供專門研究的學問。研究內容可以細分到品牌的不同版本、不同口味、甚至到麻油包。
由於港人的狂熱,目前港版「出前一丁」的口味選擇已經遠超日本。日本的出前一丁主要以麻油味為主,而香港則還有紅燒牛肉味、沙嗲味等十幾口味,而香港限定的XO醬海鮮味更是盛名在外,連日本人到香港旅遊都會特別嘗試一下。
雖然「出前一丁」在內地也有銷售,但據說內地與香港和日本的版本不太一樣。
大家吃過之後都普遍覺得港版和日版的會更好吃,這是因為出前一丁在不同地方生產的用料有所不同。
根據包裝上的標籤,香港和日本的版本是僅用小麥粉製成,而國產的版本中則混有澱粉,售價更低一些,口感相較而言沒那麼好。
圖片來源:Topick
所以不少內地去香港遊玩的旅客,會帶幾包港版的「出前一丁」回去嘗試。
而港人則更偏愛日本的版本,雖然也曾經有人做過盲測顯示港版和日版的味道其實差不了太多。
另有一種說法是港版的麻油味出前一丁,麻油的苦味會較突出。
「出前一丁」可以說是伴隨香港人成長的必備品,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家都會備上幾包。
當然,現在市面上已經多了很多海外品牌和不同口味的即食麵選擇,但相信「出前一丁」仍然會是不少港人的即食麵首選,畢竟這是陪伴他們成長的味道。
說到這裡,你餓不餓啊?那你去煮碗麵吧??
最後放上「出前一丁」的美味烹煮方法。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