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多变的性质。从古至今人们有关饮食的遐想与创造一直没有停止,饮食文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清代的江西地区地处中国东南部,北部是鄱阳湖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河流交错,清代江西承袭明制,下辖13府。
平坦的平原地带具有广泛的宜农性,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河湖密布、稻田相间,这片地区在江西整体范围内粮食产量长居高位,自秦汉以来便拥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江西历来有“吴头楚尾”的别称,因豫章郡又得称“豫章。那么在清代的江西,民间百姓都吃些什么呢?他们又是如何让储存这些食物的?
一、吃什么?
在了解食物储存方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清朝时江西人平时都吃些什么?
在气候条件上,江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降水量偏多。夏季炎热而潮湿多雨,冬季则干燥阴冷,霜冻期较短,南北两方由于地形具有一定差异,存在一定温差,天气变化快。
总体而言在清代江西地域范围内的春秋季持续时间较短,而夏冬季节持续时间较长。在气候的影响下,清代江西的民间饮食基本围绕着本地产品展开。
在主食的选择上,由于双季稻的推广,水稻是江西百姓最常见的主食,此外还有糯米、豆类等作物。
在玉米、番薯和土豆随着移民迁入传进江西后迅速融入了江西的饮食文化,深受百姓的喜爱。江西的茶叶、苎麻、烟草等经济作物出口省外,为江西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江西的民间副食亦十分丰富,不仅蔬果种类多,且河湖众多,水产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其特产银鱼和蜜柑,至今都是十分出名的美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民间小吃:
(一)腌制品与特色菜
1.腌制品——板鸭
江西人饮食口味偏重,因此在各地常有腌制品出产。居民常自制腊肉一类食品,清代江西多地盛产藜蒿,当地居民在早春采摘嫩枝与腌制的腊肉一起炒熟食用,藜蒿炒腊肉这道有名的菜肴,一直流传至今。
江西还出产各种肉酱,制法一般是将肉类剁碎,加入盐、酒、葱椒调料等制成肉酱,乐平出产猪肉酱、鹿肉酱和兔肉酱。江西有一种小吃叫作红白凝酥——鹅鲊也是一种用盐腌制的食品。
肉类腌制品比较出名的品牌是产自南安的“板鸭”,是早在明朝已经诞生的食品,因为皮薄美观呈现奶白色,而肉质紧密嫩滑。
这样腌制做成的鸭子身型圆润形状像板子一样平整,叫作“板鸭”,吃起来咸香可口,至今仍然是江西广受好评的“老字号”美食,与福建建瓯板鸭、江苏南京板鸭、四川建昌板鸭并列中国传统四大板鸭之一。
2.特色菜——三杯鸡、粉蒸肉
江西人喜欢将与鸡肉一起烹饪,或者苦瓜炒肉,人们认为苦瓜性寒,因此身体虚寒的人不可多食。“三杯鸡”用酒、酱油、麻油配上鲜嫩的鸡肉,和江西安义在立夏做的米粉蒸肉,同样是江西名菜。
《随园食单》中对江西粉蒸肉有一段记载:“用精肥参半之肉,炒米粉黄色拌麫酱烝之,下用白菜作垫。熟时不但肉美,菜亦美。”短短数语,描绘出了粉蒸肉的美味。
(二)甜食小吃
明末诞生的江西特色糕点——贵溪“龙兴铺灯芯糕”,乾隆称赞其“京省驰名,独此一家”。
灯芯糕由糯米制的云片糕改良而来,在云片糕的基础上加入麻油和白糖,洁白柔软,甜而不腻,又因为它被切成条状,像灯芯的形状一样而得名。
九江茶饼起源于宋代,而在明清繁盛传播,茶饼用小麦磨面,加上茶油拌匀和面,包上桂花、芝麻经过几道工艺烘焙而成,茶饼成品色泽金黄,形状浑圆像棋子一般,外皮酥脆,内馅香甜。
此外,江西地区还有麻圆、黄金糕、白糖糕等食品,这些小吃流传至今仍然广受欢迎。
(二)名茶与名酒
1.名茶
早至唐时,江西浮梁已是最大的茶叶出产地,至清朝,江西出产了大量贡品水准的好茶叶。
如遂川狗牯脑茶、九江庐山云雾茶、婺源绿茶等十几种,其中形成了知名品牌的有来自修水的“厚生隆”宁红茶、婺源“祥馨永”“珠兰龙井”茶、浮梁“天祥号”茶和南昌“信茂”花茶。
江西各地不乏各色茶庄、茶楼,茶在江西本地人心中地位较高,而且江西是主要的茶叶输出省。
2.名酒
临川酒的名声可以追溯到宋代,由临川籍丞相王安石返京师时进献佳酿给宋神宗后成为历代贡酒。
明时,《大明一统志》中就有记载,“神功泉在麻姑山,清而甘美,宜於酿酒。故旴江有麻姑酒”。
到清朝,江西的麻姑酒已经远近闻名,这是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而出产得名的特色饮品,是其他地区没有的特产酒。
除了特产酒外还有本地人自制的米酒、烧酒、余干的汾酒等酒类,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二、如何贮藏食物?
清朝时江西地区缺乏现代化学型食物防腐技术,制成的食品根据季节不同一般在留存几天至几周的时间后就会腐败变质而不能食用,民间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明出了独特的食材保存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让食材或食品能够留存更长时间,只有保证了食物的食用条件,才能保障人的食用卫生。
由于旧时医疗水平有限,食用卫生健康的食物能够大大降低人们患病的几率。且清代江西时常发生水旱等灾害,粮食的产量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平民要是想尽可能保证在灾时不断粮,十分必要尽量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在蔬菜和农作物的贮藏方法上,由于江西地区在春夏季多雨湿润而且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在潮湿发霉之后变质而腐坏,基本上采取晒干、烘干的方法,其目的是使蔬菜和谷物脱水,不容易滋生细菌和腐坏变质。
1.储存蔬菜——烘干
光绪《江西通志》中提到了笋的保存方法是将冬笋挖出来后烘干保存:“冬笋,冬春皆穵(挖)取,冬产者良。河口镇烘干经年不坏曰笋片。”
河口镇经过干燥处理的笋片既可以保留笋的口感和风味,又能够延长笋的保存时间,这种储存方式深受当地人的推崇。
还有一种制法是将蔬菜用盐、酱等腌制,由于含盐量升高,阻断了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延长蔬菜的保存时间。
2.储存鱼类——“鲊”
江西人储存鱼类等水产品也采取了与上述类似的方法——烘干或晒干、制酱,“石鱼,小不及寸,烘干久蓄,其味最美。”记载的就是将小鱼烘干的保存方法。
在多地方志中都有“鲊”的记录,鲊就是一种用鱼制的酱,加入盐等作料腌制再封入罐中,加入调料腌制以后,因为盐分含量较高,缺少水分,微生物难以生存,所以可以存留很久,并且这样制作的鱼等水产品风味独特而美味。
3.储存肉制品——腌制
在肉制品方面,与上述方法类似,也是一般将肉制品制成肉干、肉酱或腌制品。江西人喜在冬天临近时晒条状的腊肉、酱油腌肉和香肠等,用盐或酱油擦肉放入缸中使其变得绵软入味,再压去水分悬挂通风处。
江西冬季气温低,雨水少而干燥,适合制作腌肉,有的家庭还会制腊板鸭,这一保存肉制品的传统方法一直流传至今。如今的江西地区,冬天还能在居民区的各家各户窗台前看到挂上腊肉、酱鸭的场景。
三、总结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必须与自然进行抗争和索取,猎取食物是人类的本能。但由于与猎物搏斗是具有风险的活动,需要具有充足的体力耐力才能胜任这项危险的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开始形成,单纯的狩猎与食肉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所以人们将目光放在了植物上面。
古代人收集可以食用的植物将其定义为蔬菜与水果,并进行广泛的人工培育和种植,农耕文明应运而生了。
农业的发展极大降低了过去狩猎的风险,丰富了人民的饮食种类,并通过农业衍生出了畜牧业和手工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完整稳固的小农经济链环。
虽然有了农业的基础,使得中国人民的饮食来源得到了可靠的保障,但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
清朝是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国外的饮食文化在晚清时期得到广泛的交流,同时也对江西本土饮食习俗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清代江西饮食文化的对外以及外部对内的相互影响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